“传遗百课”启动!塘沽街道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附视频)

2023-07-29 14:02:12 来源: 津滨海客户端

00:00/02:41


津滨海讯(记者 李琳 赵冠宇 摄影摄像报道)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塘沽街道打造“传遗百课”特色文化品牌,通过举办百场文化活动、开设“能人工作室”,启动传统民俗体验,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惠及更广大人民群众。7月27日,塘沽街道“传遗百课”启动仪式在塘沽街综合文化站举行。


(相关资料图)

活动过程中,老师为居民朋友们介绍了“传遗百课”的开办背景、全年课程安排及报名方式,并邀请辖区民间手艺人陈树荣、曹福发、李亚峰三位老师分别进行非遗课程介绍及作品展示,现场观众更加直观、深刻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

剪纸手艺人曹福发带来了自己的巨幅剪纸作品《红楼梦》和《锦上添花》,纷繁复杂的图案、活灵活现的人物,老师精湛的剪刻技艺令在场居民深深折服。

钩针达人李亚峰带来的钩织作品让现场一下子热闹了起来,有孩子喜爱的布偶、发卡、生日蛋糕等各色玩具,还有好看又实用的钩针拖鞋、手袋、帽子等生活用品,居民们纷纷拿着可爱的钩织品合影留念,现场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

陈树荣老先生则向大家介绍了独具本地特色的作画技艺——鳞甲画,吃剩废弃的鱼鳞虾壳制作成一幅幅巧夺天工的国风画作,光线变换间画作流光溢彩,大家无不啧啧称奇。

另外,塘沽街道在综合文化站内还为每位手艺人开设了“能人工作室”,让每一位居民朋友不仅能观赏到非遗作品,还能亲自体验参与非遗项目的制作,以“非遗+体验”新模式了解非遗、爱上非遗。

据塘沽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街道打造的“传遗百课”特色文化品牌,以重要时间节点为主线,开设“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非遗手艺课”等传统民俗体验,使居民朋友们从中领悟中华文明的璀璨恢弘,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传遗百课”课程简介

“传遗百课”——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节气来临之时也伴随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在“传遗百课”项目中,将以二十四节气为轴,节气到来之时,会带给大家“节气由来、节气中的传统民俗、美食佳肴、养生保健”等知识分享,让更多的居民朋友能够以优秀传统文化引领现代生活。

“传遗百课”——天津的美食

天津特色美食十八街麻花、煎饼果子、耳朵眼炸糕、花馍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遗百课”项目中,由专业的厨师教授居民制作非遗美食,丰富居民的餐桌。引导居民朋友们热爱家乡传统,弘扬非遗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传遗百课”——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充满了仪式感,其中传统美食更具代表性。例如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八月十五中秋团圆吃月饼;大年三十辞旧迎新包饺子等。在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节日中,将把节日气氛拉满,来自不同社区的居民在活动中营造邻里团结一家亲的浓厚氛围。项目也会在各重大节日为孤寡老人、困境儿童送上节日美食。

“传遗百课”——民间非遗手艺

80后的记忆中,妈妈的一双巧手用钩针钩织出了家里大大小小的装饰品。随着时间的推移,钩针技艺似乎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传遗百课”项目中,90后的年轻妈妈李亚峰重拾钩针记忆,用细细的钩针钩出一个个风格各异、用途广泛的钩针作品,将中华传统钩针文化发扬光大。在钩针课程中,李亚峰将带给社区居民别开生面的钩针作品制作方法,让针线在手中“活”起来。

剪纸文化在中国素有渊源,剪窗花、剪福字、剪喜字、剪人物……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在剪纸老师的手上摇身一变成为了精美的艺术品。在“传遗百课”项目中,剪纸手艺人曹福发将剪纸技艺以简单易学、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现给居民朋友。让老少同乐,共同发扬中华民族剪纸文化。

滨海新区作为一座海滨城市,海鲜是居民最爱的美食之一。鳞甲画技艺创立者陈树荣将我们餐桌上常出现的蟹壳、蟹腿、鱼鳞、鱼鳍等海鲜壳类垃圾变废为宝,经过十几道工序的细心操作,让这些海鲜壳变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在多年潜心钻研中,陈老师不仅掌握了防腐技术更是把海鲜壳的立体性、纹理的独特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传遗百课”课表

感兴趣的居民可以关注“新时代新塘沽”微信公众号相关推文获取参与方式。

塘沽街道公共服务办负责人表示,街道将不断丰富“传遗百课”特色文化品牌内涵,深入挖掘辖区文化底蕴,将辖区内的非遗资源整合推广,把文化优势更好转化为发展优势,不断满足居民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助力打造宜居宜乐的魅力“新塘沽”。

标签: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