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哲学:探索良好教育的实践路径|焦点快看

2023-03-20 12:54:51 来源: 中国教师报

作为近年来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儿童哲学不仅体现为一种教学方法,而且体现为一种教学理念,它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实践,潜移默化地改变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固化模式,让教师真切体悟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逐渐由“主讲者”过渡为“引导者”,既要参与教学之中,又要游离教学之外,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模式。

当然,以学生为导向并不是否定作为教师的“主导权”,教师依然要坚持对学生的不妥行为进行规劝。儿童哲学坚持“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教育模式,不能只偏重于“从心所欲”的形式,而脱离了“不逾矩”的底线。教师既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考量学校教育教学现状,又要正向面对学生的实际困难和升学压力,才有可能让儿童哲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有效推进。否则,儿童哲学的教育理念可能会沦为教育教学中的插曲或点缀物,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

学科融合的两个方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儿童哲学与学科融合需要坚持“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主要是指大学、中学、小学一体化的思想,要坚持大学、中学、小学教师的多角度交流,以集体备课、学术会议、教学研讨等方式加强沟通,使各级教师真切理解学生在不同学段的学习需求和实际情况。“横向”主要是指儿童哲学理念与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道德与法治、体育、美术等学科相融合,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学科“画地为牢”的思想壁垒,在凸显学科独特性的同时坚持以问题意识、价值引领为核心的思维导向。比如,语文教师既要坚持必要的阅读、写作等学科教学内容,又要通过课文解析给予学生正向的价值引导;数学教师既要注重解题思路的传授,又要鼓励学生对“解题思路”展开批判性思考,引导学生发现最优解,培养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和逻辑推导能力,教学重点由单纯的技巧训练转向思维发展。

儿童哲学在学段之间的纵向交叉融合,更加侧重单一学科理论性与通俗性的有机结合。比如,高中思政课与大学思政课的内容存在诸多相通之处,所以对于高中思政课教师而言,既要熟悉高中思政教学内容,又要明确思政学科的未来走向。不同学段的有效沟通会避免“自说自话”“理论之间互相矛盾”的问题,儿童哲学教学方法的融入既可以在高中阶段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度思考,又可以弥补大学思政教学的一些弊端。

儿童哲学与学科之间的横向交叉融合,意在帮助各个学科更好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本体论思考、认识论提升、价值论引导,侧重于将教材的内容画面化、细节化、生动化。用儿童哲学的方法对教材进行解读,教师既要坚持在教学过程中的知识性传授,还要注重教学内容对学生的价值性引导。教师可以利用“优秀思想家工具箱”引导学生主动发问,促使学生提出批判性、创造性问题。

以儿童为思考核心

儿童哲学不仅是“儿童的哲学”或“为儿童的哲学”,而且是一种以“儿童为思考核心”的新型教育观念。通过儿童哲学的应用实践,我们甚至可以重新拾起成人世界被遮蔽的“赤子之心”“纯一无伪”“至诚之心”,达到一种儿童对成人的“反哺”效果。因此,儿童哲学是以儿童为锚点、以儿童为核心,从而构建良好家庭关系、学校关系、社会关系的教育理念。成人应该在“互为主体”与“无病人存在”理念的背景下,放下姿态与儿童进行充分有效的交流,最终达成孔子眼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和谐图景。

中小学教育需要努力达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时代发展目标,这就要求在坚持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化。儿童哲学理念可以在正向面对现实存在的知识目标和升学标准前提下,用新的模式、新的方法探索良好的教育教学实践路径。

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儿童哲学坚持课程本身的知识性、技能性传授,同时倡导“以德育人”,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终身发展型人才。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各学科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学科特色、课标要求、授课时间等内容,结合儿童哲学理念积极进行创新和实践。同时,儿童哲学意在加强大学理论研究与中小学理论实践的有效交流,强调“提出新问题、给出新方法”,强调学校之间的合作,打破“为实践而实践”“为理论而理论”的无效交流。因此,儿童哲学教师还要积极汲取老教师的宝贵经验和新教师的创新思想,充分利用“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做法,通过“第二课堂”开展儿童哲学示范课。

“互为主体”的道德教育

儿童哲学理论的目标与核心在于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帮助儿童突破僵化、单一、呆板的思维模式。儿童哲学理念的有效运用可以化解学习中的各类难题,加强学生思考的广度和深度。比如,在数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尝试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重视细节、发掘新角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关怀性思维鼓励学生发展同理心和同情心;在体育教学中,合作性思维锻炼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同时,儿童哲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为己之学”,反对各种急功近利的“功利之学”,鼓励学校在关注学生技能掌握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的兴趣培养。在儿童哲学理念引导下,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自身条件,了解学生的思维认知,进一步推动“学校—家庭—社会”的全方位协同合作。

儿童哲学的发展会进一步影响教师和家长——当儿童的思维转变后,教师、家长在与儿童的交流中也会获益良多,儿童甚至可以用自身的思维模式变化影响教师和家长。

中小学开展儿童哲学教育还需要中国化、本地化,要学会用中国思维讲中国故事,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儿童哲学相结合,努力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朱子家训》曾说:“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这种以儿童为中心的“互为主体”的道德教育,正是构建良好家风家训的有效保障,也是中国儿童哲学发展的未来走向。

(作者系厦门理工学院教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基于儿童哲学的朱子蒙学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2BZX050)

标签: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