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发布!中部第一省,觉醒了

2023-08-18 10:45:49 来源: 城市财经

01

中部第一强省觉醒

前有猛虎后有追兵,这让中部第一强省、中原强省河南,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相关资料图)

在这种背景下,8月15日,河南省发布了《河南省建设制造业强省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

从文件的名称可以看到,它是为提升制造业实力而做出的顶层设计。制造业是河南在相比于广东、江苏、山东、浙江这些经济强省面前的短板。

河南省虽然GDP位居全国第五,中部第一,但是制造业实力远逊色于头部强省。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局

河南留给国人的印象是,中原大地,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都遍地。比如与西安并称千年古都的洛阳,还有商朝的古都殷墟安阳,还有开封,战国时期叫大梁,北宋时期叫汴京。

同时河南也是农业大省和工业大省。

河南第一产业(农林牧副渔业)增加值去年高达5817.78元,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山东、四川。

河南的第二产业(广义制造业)增加值25465亿元,位居全国第五,与其GDP排名一致。

这样看来,河南省似乎还可以。但是:

第一,河南虽然位居第五,但与江苏、广东相差甚远,与山东、浙江也不是一个身段,而后面同级别的追兵则有一大堆。

第二,在工业增加值方面,河南甚至不如福建,只位居全国第六。身后还有湖北、四川在追赶。

第三,在千亿产业路上,河南太少了。

千亿制造业产业数量上,广东与江苏均拥有33个,千亿产业总产值,广东高达9.4万亿元,江苏7.1万亿。

GDP排名第五的河南只有3个,两个在郑州,1个在洛阳。

以上三点体现出了河南制造业上的不足,这一不足,决定了河南很难去挑战头部强省,同时也遭遇着后面追兵的压迫。

想要打破这种局面,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只有奋发图强,全力押注提升制造业。

02

如何壮大制造业

在这份文件中,河南提出了几条清晰的发展路线:

第一,全面提升制造业产值。

文件提出目标:

先进制造业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列,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40%、其中制造业占比稳定在30%以上,全部工业增加值力争达到2.3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力争突破2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力争突破2.8万家,形成一批世界一流企业和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

目前河南省的工业增加值为1.95万亿元,到2025年要达到2.3万亿。也即三年时间增加3500亿元。

这一目标不算太难。

第二,产业快速转型升级。

河南与山东一样,都有工业老旧的问题。工业老旧是山东在过去十年被广东、江苏拉开差距,被浙江逼近的直接原因。

20年前,山东与广东、江苏几乎在同一起跑线上,与广东只相差1122亿,与江苏相差不足百亿。20年后,广东与山东之间的差距被拉大至4.17万亿,江苏与山东之间的差距扩大至3.54万亿。

20年前,山东领先浙江近2882亿,到2014年时差距更是扩大至1.9万亿,然而到2022年被缩小至9720亿。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省统计局

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山东工业老旧。

传统产业占工业总量的70%,重化工业占传统产业的70%。“两个70%”,曾是山东产业结构的现实,也是被称为“大象经济”的原因——产业笨重、转型缓慢。

作为北方第一强省,山东被赋予了带动北方工业重新崛起的重任,所以山东省被中央钦定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

河南省同样也有山东的困扰。

根据河南省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2022年传统支柱产业增长4.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9.5%;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8.0%,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5.9%;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2.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2.9%。

传统工业占河南工业的半壁江山。

传统工业并不是不重要,北方的重工业是大国重器,不可或缺,非常重要。但问题的根本是,传统工业的发展模式需要改变,需要利用新兴产业进行赋能,提升其效率和规模,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面对与南方强省的工业脱节,河南明确提出:

未来三年要将30%的传统企业转型为战略性新兴企业,重点推进基础材料、传统装备、传统汽车、食品和轻纺等转型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汽车和时尚消费新品牌。

力争新兴产业规模达到2.6万亿元,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现代医药等新兴产业。

同时,布局最前沿的前瞻产业,如氢能与储能、类脑智能、生命健康、量子信息、未来网络、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强化关键技术储备与攻坚,积极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到2025年,力争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第三,培育和引进人才。

完善高端人才引育机制,按照重点产业链图谱清单,精准引育高端创新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强化引进两院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领军人才。到2025年,基本形成重点产业链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全覆盖。

人才也是河南的短板之一。作为一个常住人口接近1亿的人口大省,高校一直都是河南之痛。

没有一所985高校,只有1所211高校。省会郑州,虽然在校生位居全国前列,但是本科院校数量排名非常靠后。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教育部

无论是高校数量还是质量,河南都不够亮眼。

而人才是产业能否实现转型的关键,所以,在定下产业转型的同时,培育和引进人才的机制必须首先展开。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人才是产业转型的根本。

如果能够将这所画的蓝图全部实现,河南实现蝶变,指日可待。

03

没有退路

若再不行动,河南GDP第五省的位置,很难保住,毕竟河南相比于后面的四川、湖北。

四川与湖北是全国目前执行强省会战略最彻底的两个省。这些年成都与武汉也在凭借着自己的力量带动各自省快速发展。

上半年,四川增速5.5%,湖北增速5.6%。而同期的河南增速只有3.8%。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局

此外,河南还要应对目前排在第8的福建的追赶。

2021年福建的工业实力已经超过了河南。

最关键的是,最近两年福建省凭借着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玩得风生水起,福建省过去十年名次串升非常快。

2010年福建省位居第11位,之后超越了湖南、河北、上海晋升到了第8位。

摆在河南面前的,没有退路,只能迎难而上。而河南省发布的这份文件,算是一次官宣式的觉醒。

至少说明,河南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自身的不足与危机。当然,河南需要感到紧迫的不仅是制造业,还有其地方城市的管理与商品房的保交付难题。

在河南之前,山东也早已经觉醒,今年5月份发布了《山东省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山东、河南两个北方大省的觉醒,不仅有利于本身,或许也能唤醒北方诸省,开启新一轮的产业角逐。

地方的终极竞争,其实就是产业竞争。一个产业可以成就一座城市。最近热火朝天的淄博,凭借着烧烤出圈。比亚迪的出圈,让深圳一季度GDP增量第一,让西安一季度GDP增速在万亿经济城市中第一。

淄博的走红,其实可以给地方带来很多思考。

世界在变幻,没有谁能永远成为第一,也没有谁就是天生的垫底。成功和机遇,总是青睐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上进、善于抓住时代机遇的人。

只要肯思考,肯改变,说不定哪天就会出现惊喜。

这种良性角逐无论是国家,还是你我这等普通民众,都乐见其成。

竞争强烈才会让各省都有紧迫感,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推动力。如果一种格局长久不变,反而会形成思维的怠惰。

标签: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