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点 | 阅读的千姿百态,上海的无限维度

2023-08-21 07:16:39 来源: 文汇网

福州路的毛笔、上海中心大厦的光,阿根廷诗人萨尔瓦多·马利纳罗把它们一一写进新诗《浦江西东》,用西班牙语描绘他所感知的上海的千姿百态。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上海书展国际文学周诗歌之夜在虹口的邮政博物馆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诗以不同语言被阅读吟唱,融入上海的璀璨夜色,也激活了虹口作为上海文学“应许之地”的文化基因。

如果说文学总是书展的绝对主角之一,那么徐家汇书院的“寻光之夜”、闵行的夜读周、临港科技智慧图书馆的“‘艺’起来滴水湖悦读吧”让人打开五官,从音乐、绘画、装帧、拓印甚至流行文化等多样化的艺术虹桥通往阅读的大千世界。如果说阅读的发生地常常是书房、书店、图书馆,那么当嘉定把读书会办进了素雅古朴的江南园林古猗园,崇明把作家名家请进诗意栖居的民宿,读书真真可以是一桩无远弗届的事。

我们能在哪儿阅读?我们能以怎样的姿态阅读?2023上海书展用“一区一特色”给出创新答案。全市16个区和临港新片区纷纷以特色分会场共绘阅读地图。在这张满城书香的全民阅读地图上,建筑、科创、生态文明都是可阅读的,城市精神和凝结着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城市文脉也都能在不同的阅读维度里被深切感知。某种角度看,上海书展“一区一特色”解锁的阅读的千姿百态,恰是读懂上海的无限维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借书展平台让旧雨新知更懂上海

被称作“吴中第一”的孔庙何在?萧伯纳与上海有着怎样的渊源?一座没有纸质书的图书馆长什么样?书展各区分会场自有解读:嘉定孔庙享誉江南;萧伯纳1933年从虹口北外滩登陆上海,宋庆龄、蔡元培、鲁迅、丁玲等都会见了这位爱尔兰戏剧家;没有纸墨,但临港科技智慧图书馆里有着海量的数字资源知识库……上海的过去与未来,它的开放与包容,在上海书展奇妙交汇在了一起。“一区一特色”的布局里,全市16个区和临港新片区的分会场活动都与各区的文化根脉、发展动脉紧紧相连。

借用中信出版集团渠道营销总经理魏宏的话,“很多年了,我们总能在上海的各个地方感受到文化氛围,找到上海读者为什么爱读书的理由”,上海书展不只是全国出版业的盛会,也是一场旧雨新知们相聚上海、更懂上海的浪漫约会。

比如虹口,这里被誉为“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诗歌之夜”的举办地四川北路一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镇,鲁迅、茅盾、郭沫若、丁玲等文学巨匠曾居住于此,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这里诞生。位于四川北路今潮8弄内的上海文学馆也将在明年建成。北外滩则是中国近现代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者,被誉为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窗口。1919年到1920年间,三艘邮轮载着有志青年踏上赴法勤工俭学之路;爱因斯坦、罗素、萧伯纳等科学文化名人,也是从此处登陆,开启访华之旅。因此,在多伦路上的公啡书社听学者解读“萧伯纳与鲁迅的惺惺相惜”、在北外滩边的建投书局参与国际文学周,既是为读者在同一片天空下触摸当年文脉的奇妙之旅,亦是主办方创新推进文化传播、交流与互鉴,进一步塑造上海国际化大都市文化形象与影响力的应有之义。

徐汇邀请读者化身“寻光者”,走进有“阅光宝盒”之称的徐家汇书院,在“奇妙线、探秘线、文脉线”三条寻光路线中,感受不设限的海派阅读体验。徐汇为“阅读+”提供的后缀,有装帧艺术——国家级非遗传承工艺龙鳞装艺术书籍特展,有音乐赏析——结合贺绿汀诞辰120周年带市民探入黑胶唱片世界,也有绘画里的阅读——复刻名画里的读书场面、供大小读者打卡体验。而拓印工艺背后的土山湾博物馆、城市漫步线路上一座座有故事的建筑,无不是徐汇区里的优质资源。“寻光之夜”寻找的,不仅仅是阅读的方式,也许还是徐汇为什么是“海派文化之源”的部分答案。

科创之于临港,长三角一体化之于青浦,青年活力之于杨浦,工业文明之于普陀,漫画、连环画之于金山……每个书展分会场的阅读天地,都是上海城市精神与城市文脉的一处注脚。

把阅读品牌做到市民心坎里去

今天,“行走江南”古猗园里的文化江南主题文献展将正式开幕,为期6天。同步进行的,还有茶主题沉浸式体验阅读展、清馨山房里的古猗园古籍特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沉浸式阅读表演体验等十场活动。上海书展的主会场即将在22日谢幕,嘉定区的分会场却错峰登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其中既有学者、作家们在书展期间“供不应求”的缘由,更重要的,也是希望阅读这件事“永不落幕”。事实上,围绕“行走江南”这块读书品牌,嘉定区正在着力构建由区图书馆、各街道镇分馆、我嘉书房、我嘉阅空间的四级公共阅读文化服务体系,深挖“人文教化地”嘉定的文化血脉,更好服务市民百姓。

一定意义上,阅读的“全民”是个虚意,指向的是更多人主动阅读,并从中获取进步力量。通过“全民阅读”活动,来表达对阅读行为的赞许、对知识传承的尊重、对文化促进创新的期待。上海书展不只看重走进主会场的“重度书迷”,更连年力推“书香满城”,中心城区的思南、建投都已是深入人心的阅读名品。而现在,更多城区都努力把阅读做到市民心坎儿里去、日常生活中去。

在闵行,区图书馆开放夜读周,就是呼应公共文化服务全时段、全年龄段的需求,以夜读理念去引领场馆错时、延时开放。换言之,城市里的书房总有一盏灯为爱书人点亮。据统计,闵行现有一家区级图书馆、14个街镇分馆、一家出版集团及旗下21家出版社、25家实体书店、35家城市书房……他们将梳理后的阅读新空间整理成“书香闵行全景地图”,在书展期间推出,方便市民按图索骥,走进家门口的阅读空间。有了空间,闵行还主推“一书一世界”的全民阅读生态体系建设,打造夜间推理社等特色活动,吸引全年龄段市民走进图书馆。闵行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上周六,闵行区图书馆入场读者超6000人次,比平日多出15%左右,丰富的阅读活动与“走得进”的阅读空间,是人气提升的关键项。读书不只在书展一周,而是在日常、在身边,阅读的真谛当如此。

崇明的民宿名声在外,数量上更占上海全市的四分之三左右。2019年起,崇明区尝试把图书馆的馆外阅读点设在民宿。经过数年积累,今年书展的崇明分会场邀请到作家赵丽宏、鲁迅文学奖得主陈仓以及崇明籍作家杨绣丽等名家走进多家民宿,网上抢票“手慢无”。香朵开心农场所在的庙镇是赵丽宏的祖籍之地,他把乡愁写进新书《江芦的咏叹》,也分享给父老乡亲。陈仓置身乡村民宿,感慨颇有几分回陕西老家的感觉,他给本地文学爱好者分享自己进城的体验,闻者心有戚戚;杨绣丽和本岛作家刘锦涛、袁刚、陈新涛等人同是新河镇人,他们回到自己的村子里,回忆乡村生活往事,坦言灵感会在自然中迸发。读者中有位上海市区赶去的顾女士,几场散文漫谈,崇明触手可及的诗和远方让她动心也想换个赛道开民宿。也有年轻姑娘听读书会、住民宿、逛生态湿地,崇明之行满满当当。不过,对于主办方而言,更看重的是“在地”市民的体验,尤其是乡村里孩子们能否从小接收到热爱阅读的链接,在交流中知道更好的阅读的方式。“书香瀛洲”想做的,是让崇明的百姓能从阅读中领略目之所未见,然后抵达更广阔的精神世界。

作者:王彦

编辑:傅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